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在2017年建立三年之后,臺灣文化記憶庫于2020年10月17日臺灣文化日推出其官方網站。
過去幾年間,臺灣“文化部”與22個地方政府、117家私有組織、18個跨“部”機構以及12家“文化部”部屬博物館緊密合作,積極推進“臺灣文化記憶庫和數字增值應用計劃”的工作,希望借這個全臺數據庫保護本地文化和集體記憶。臺灣的這個項目旨在提升市民的文化素養,并最終勾勒出臺灣的文化“DNA”,即多元(Diversity)、親切(Nearby)和先進(Advance)。
臺灣“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在致發布辭時稱,“如果一個地區沒有記憶,它就缺少了歷史和文化”。他還表示,臺灣文化記憶庫將作為一個平臺,鼓勵公眾積極參與集體記憶和臺灣歷史的重建/建立。
該計劃收藏了270多萬件物品,涵蓋從史前物品到現代照片的廣泛種類,所有這些物品都展現出臺灣歷史的進程,而這一數字仍在不斷增加。數據庫中包括一只形似動物園的軟玉耳環,它是臺灣的瑰寶,此外還有中華商場的大量照片,該商場是臺北的一座地標建筑,于1992年被拆除。
數據庫中也完好地記錄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楊秀卿念歌唱片以及由后場音像工作室拍攝的陳錫煌布袋戲視頻。與楊秀卿合作甚密的微笑念歌團收集了各種素材來展現念歌的歷史以及與這種表演藝術形式有關的醫藥廣告。
此外,該計劃還包含數字版本的《諸葛四郎》,這部由藝術家葉宏甲創作的漫畫小說系列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靡一時。在這個由葉宏甲的家人和他的讀者制作分享的特別收藏中,7,372頁漫畫和1,749份手稿在網站上與公眾見面。
另一方面,“教育研究院”在合作項目“臺灣小故事101”中,希望通過介紹一些代表臺灣民族多元、本土創意和集體精神的個人物品,以及在文學藝術中使用臺灣的影像資料,來提高人們對于臺灣人身份的理解和認識。
在此網站建立之后,臺灣“文化部”將在后續項目“臺灣文化記憶庫2.0”中繼續豐富其收藏,同時還希望增加藏品的增值資產,并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勾勒出一副臺灣文化知識的恢弘畫卷。
臺灣“文化部”宣布臺灣文化記憶庫網站于10月17日正式上線。(照片:美國商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