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哈爾濱訊(文/圖趙璐 責編韓同瑞) 在哈爾濱最具傳統風情、最具煙火之氣的道外區,矗立著一個高懸“百姓之家”牌匾的公安派出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公安局道外分局東萊街派出所。1946年建所以來,他們堅持“百姓至上”,打造“百姓之家”,溶入幾代東萊人血液之中的“百家熟,拒腐蝕永不沾,警民魚水情”三件傳家寶,像一座座歷史豐碑,鐫刻于百姓心頭。1964年,被中共黑龍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革命化、群眾化、戰斗化公安派出所”;1975年,被公安部譽為“公安戰線永不褪色的一面紅旗”;1997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人民滿意的派出所”;1998年,被中宣部、公安部作為精神文明建設重大典型推向全國;2020年,公安部作出決定,號召全國公安機關向東萊街派出所學習。
2020年9月,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趙克志就公安機關開展教育整頓到東萊街派出所視察。他意味深長地說,在波瀾壯闊的人民公安發展史上,一代代東萊民警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要進一步總結好、宣傳好東萊派出所“四個緊扣”的做法,作為教育整頓的生動教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讓“東萊精神”在全國公安機關發揚光大!
幾十年紅色傳承,幾代人前仆后繼。他們堅持理論和實踐創新,不斷升華“東萊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他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工作、推動實踐,緊跟社會發展變化步伐,堅持做到四個“緊扣”,不斷賦予“東萊精神”新的內涵!
緊扣政治建警的新要求,全力打造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的公安隊伍新形象
青年民警王旭的父親身患絕癥,他不僅無暇照顧父親,還連續70多天堅守防疫一線,患有嚴重眼疾的民警張可心,喊出“不瞎我就要看,不死我就要干”的悲壯口號,創新出臺“出租房屋分級切塊管理法”工作模式。民警尤金國手臂受傷不下火線,連續蹲守五天四夜,一舉抓獲5名犯罪嫌疑人。在東萊,忠誠是紅色基因,奉獻是不變情懷。
東萊街派出所以“忠誠、愛民、清廉、奉獻”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利用“東萊好聲音”、“東萊故事會”、“民警微黨課”等形式,使全體民警保證做到“真忠誠”,打造黨建活動室、紅色長廊、拍攝微電影、制作MV等具有個性化的活動載體,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用以尹衍珩為代表的老一代東萊人對黨感恩對黨報恩的真情實感,激勵警醒每名民警,使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的紅色基因深入骨髓。派出所被道外區確定為黨建教育基地,系統內外、省內外的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東萊的忠誠教育聲名遠播。
忠誠照亮了信念,信念催生了精神。民警們說,在東萊越久越能體會忠誠的意義,越能體會黨員的價值。被東萊民警30年接力幫扶過的特困群眾程金楠,現在的日子變好了,她說,從開食雜店開始,每逢難處,東萊民警都解囊相助,從無怨言。忠誠溶入血脈,奉獻成為日常。這就是新時代東萊民警的新形象!
緊扣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積極回應百姓日益多樣化的新需求
太古小區的劉阿姨今年78歲了,身體不好,老伴兒去世早,子女在外地,鄰居家漏水經常殃及她家。每當這時,她就想起了民警趙宇建立的微信群。于是,行動不便的劉阿姨就在群里說話,趙宇及時趕到,解決問題。
無論是什么樣的需求,派出所民警都當大事去辦。在東萊派出所民警眼里,老百姓的事比天大!他們從密切聯系群眾出發,了解掌握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百家熟”是聯系群眾最有效的一招,被他們賦予了新的內涵:減少走街串巷的腳力,用信息做支撐,用科技做保障,腳板+科技催生新的“百家熟”。
他們堅持“進百家門,認百家人,知百家情,辦百家事”的線下走訪,和微信群管理的“群眾通,企業助,微入戶,微調解”線上走訪相結合,來回應群眾的新需求,使入戶、熟記、管理、服務的工作效果得到大幅提升,順應了時代變化,也更加拉近了民警與居民的關系。居民群眾積極響應派出所號召,遍布街頭巷尾的治安巡邏隊,成了派出所的“順風耳”和“千里眼”,大大提高了對轄區治安局面的掌控力度。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車牌識別探頭和150個高清探頭,構成了AR式立體防控體系。人過留影、車過留牌、機過留號,形成了轄區治安防控“一張網”。
2020年6月5日23許,民警在視頻監控平臺發現停放在太古街上一臺轎車車窗被砸。民警迅速出警,借助視頻追蹤系統將2名嫌疑人抓獲。從中一舉破獲了6起砸車窗盜竊案件。近3年來,東萊地區刑事發案同比下降8個百分點,4個社區有3個保持零發案。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群眾的事再鬧心也要做好。這是回應群眾新需求必須做到的。為了解開群眾心里的疙瘩,化解他們的怨氣,打開他們的心結,他們把轄區分為4個網格,推薦社區民警兼任社區黨組織副書記,并在網格內構建了信息員、單元長、樓長負責,社區主任配合的聯動聯處機制,實現了治安防控、糾紛調處、信息收集等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祥泰社區是座回遷樓,低保戶和外來租房戶居多,物業費繳納不足額,包燒取暖受到影響,住戶和物業為此矛盾突出。經過民警多次調節,雙方終于達成和解,冰冷的屋子暖和了,群眾的心里亮堂了。
緊扣楓橋經驗的新內涵,積極探索打開群眾心結的新途徑
打開群眾心結,及時化解矛盾,是楓橋經驗的核心內容。楓橋經驗形成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于改革開放時期,創新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內涵不斷豐富,重點不斷調整。學習楓橋經驗,就是要緊扣楓橋經驗新內涵,在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上下工夫。
在派出所積極呼吁下,東萊地區成了“調解聯盟”,專門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由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社區民警和相關人員組成,專治老百姓的“心病”,把各種矛盾化解在初起階段,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調解格局。聯盟成立3年來,調解矛盾糾紛565起,妥善處理敏感案(事)件32起,轄區矛盾糾紛百分之百化解。
緊扣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格局,不斷提升群眾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東萊街派出所堅定不移地探索群防群治的新路子,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組建紅袖標、小紅帽、紅馬甲等各種形式的治安聯防隊伍;將社區治安管理納入大數據平臺,織密天羅地網;制作二維碼警民聯系卡,搭建單元微信群、特業微信群、平安微信群、暖心小廣告微信朋友圈等溝通平臺,群眾成為社會治安防控的基石,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逐年提升。在東萊地區,群眾打心眼兒里覺得平安幸福,外遷的居民不愿走,回遷的居民樂意回。東萊地區棚戶區改造后,老住戶都回遷了,大家都不想離開東萊派出所的庇護。有人說,我在這里擺攤20多年了,親戚為我在新開的商場里辦好了攤位,我不想去。東萊這里治安好,可以放心做買賣;有人說,我兒女都在外地,生活富裕,要接我去住。我卻覺得有東萊民警精心照料,哪也沒有在這兒舒心。
從傳承三件傳家寶到堅持做到“四個緊扣”,寧受千帆冰霜苦,甘為人民擋風寒,是東萊70多年堅不可摧的信念,只有不斷賦予“東萊精神”以新的內涵,才能使“全國公安戰線的一面紅旗”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