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今天還要重視南昌起義的研究

九十多年前,面對大革命失敗沉痛教訓,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毛澤東發出“槍桿里面出政權”高呼,令人振聾發聵!
九十年后,習近平在總結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巨變、在總結人民軍隊歷史功勛中,稱頌南昌起義,是中國黨史、中國革命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一個偉大事件”!
面對新中國7O年的發展史,重溫兩位偉人的論述,更深感南昌起義歷史意義偉大。
南昌起義,己經九十二年了,研究的著作和影視作品,林林總總。特別是建軍九十周年,除網絡上發出的各種不同聲音外,又隆重推出了一批新書、新影視作品。
筆者閱讀了這些新作品,特別是反復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建軍九十周年講話,回顧新中國70年的巨變,萌發了一個強烈的盼望:
今天,十分必要重視南昌起義的研究!
筆者顫顫巍巍發出這個呼吁,基于三個方面的思考。
第一、加強南昌起義研究,是講好中國故事,落實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的客觀需要。
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黨和國家領導人,有諸多論述,習總書記站在新時代的高度,給予了全新定位。在朱日和沙場閱兵,他說:
“九十年前今天,南昌城頭一聲槍響,中國誕生了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
在慶祝建軍九十周年大會上,習總書記把“南昌城頭的槍聲”,頌稱:“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個偉大事件,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偉大事件。”
把南昌起義,定為“黨史、國史、民族發展史"上“偉大事件”,這是一個全新的定位,是對南昌起義歷史意義一個科學的總結。也是毛澤東“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偉大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十分值得史學家們高度關注。
對這一“偉大事件”的研究,我們的史學家、文學家、文藝工作者當應引起加高度重視,加倍關注呵!
習近平同志曾說:“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形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部門: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要千方百計弘揚正能量,用老百姓喜歡聽,聽得進,信得了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要旗幟鮮明地與錯誤思潮作斗爭。要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歷史使命。
筆者認為,講好中國故事,尤其講好事關“黨史,國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南昌起義的故事,這是史學界,文藝界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最具體、最接地氣的工作。面對習總書記的重托,高喊“看齊意識”的學者們,特別應該在講好南昌起義故事,這件有時代意義的實事上,有所作為!
筆者翻閱近兩年來的書刊雜志,對南昌起義的研究,少有大家們的聲音,轟轟烈烈的九十周年慶?;顒舆^去了,對此,研究工作也悄然無聲了……其實,真正使習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實到地,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如,南昌起義形成的“八一精神”,一直未得到權威機構的認可,需要做的論證和解讀的工作,還十分艱巨;
南昌起義從醞釀到朱毛會師,演繹了那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還需要挖掘和傳播……許多被歷史扭曲了的史實,需要得到公正伸張。
諸如,在起義中,建功卓著的賀龍手槍隊的事跡,在南昌起義正史中,就極少反映……
南昌起義的歷史,是由若干細節構成的,細節不清晰,或沉溺于細節之中,都不利于講好南昌起義的故事,落實習總書記關于講好中國故事的指示,在南昌起義研究中,需要做的工作還真是很多很多……
第二、重視南昌起義研究,是還原歷史原貌,澄清當前對南昌起義誤讀的迫切需要。
筆者在建軍九十周年前后,從網絡和雜志上,看到有的人打著“紀念”、“反思”、“揭秘”的幌子,對南昌起義的挫折,加以夸大肢解,胡說南昌起義“是不應響起的槍聲”,說“南昌城并無反動派”。
有的則認為:南昌起義軍,充其量只能算國民革命等等……
這些胡言亂語,對缺乏歷史知識的青年人,有相當迷惑性。
為了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對社會影響,十分必要向全社會,進行黨史、國史、建軍史教育,尤其是向全社會進行事關“黨史、革命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偉大事件”南昌起義的宣傳,使廣大青年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軍。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實現中國夢的新時代,加強南昌起義研究和宣傳,更具有時代意義。
十分令人費解的是,在建軍九十周年前后,主流謀體推出的書籍和影視作品,競然出現了不少令人迷惑的現象:
有的文學作品,競然出現“中央的意見是不同意南昌起義”這樣詞句;
有的影視公然描述“賀龍沖進前委會,用手槍抵著張國燾腦袋,說:你不同意起義,老子就斃了你”……
這些與史實完全不符的藝術夸張,在社會上引起十分有害的負面影響。
須知,此時賀龍,已是南昌起義軍第二方面軍的總指揮;而張國燾,則是中央派來傳達共產國際指示的“中央代表”,這種藝術夸張,向觀眾宣示了一個什么樣的信息呢?
更為離奇的,是中央一套熱播的《熱血軍旗》中一個片斷:南昌起義勝利了,下一步怎么辦呢?扮演周恩來的演員竟然說了這樣一段話(大意):我們面前有三條路可走:一是上山,離開南昌,在江西、湖南的廣大地帶,依靠山區建立根據地;二是就地不動,以南昌為紅色中心,形成寧、漢、南昌三足鼎立之勢;三是下海,南下廣東,奪取???,準備將來再北伐……
這真是天方夜譚!
1961年9月18日,周恩來視察八一起義紀念館,走到南下路線沙盤前,用手指向沙盤說:
“南昌起義后,要是不向南,而是向東,就地發展就好。”“這也是沒有經驗,只曉得生搬蘇聯的經驗。”
其實,南下廣東,是中央在起義前的既定方針,更是執行共產國際的指示。八月一日晚,前委召開了會議,并沒有討論去哪里,而是按照中央既定南下決策,討論走大路還是走小路。
解放后,周恩來多次檢討“沒有就地革命”,按周恩來的話,“當時沒有這個思想”。
今天,中宣傳部為了嚴格黨史、國史、軍史的宣傳,成立了重大題材把關機關,凡涉及黨史、軍史文藝作品,都需經過報備把關。這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然爾,這些層層把關的作品,都出現了這樣不可思議的現象,難道相關部門,還不應該重視,對南昌起義歷史研究的關注嗎?
筆者認為,象南昌起義這樣歷史遠久的作品,由于條件限制,出現一些同一件事,有不同說法,是十分自然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回憶錄,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自身鮮明的傾向,起義參與者,在當時左的思想的影響下,當時對南昌起義若干問題進行不恰當甚至苛刻的檢討,是可以理解的,對此,我們對這些歷史文獻可能還存在不完整,不全面的問題,都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為此,筆者認為,重視南昌起義研究,還原其歷史的面貌,任務是何等艱巨和重要。這方面要做的工作,還真有許多許多。
第三、重視南昌起義研究,是弘揚傳統,緬懷南昌起義前輩功勛的實際需要。
南昌起義的研究,不是對歷史重新展示,而是通過對歷史事件分折和概括,得到有時代價值的啟示。
南昌起義的歷史研究,多年來己有不少巨著。南昌起義的歷史功勛,己有多方面的總結。建軍九十周年,江西人民出版的《八一精神眾論》一書,應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筆者只是個讀者,無文史研究知識,又不善文字。但從十幾年閱讀南昌起義史料中,深深感到,南昌起義歷史功勛,極有時代價值的,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南昌起義,功在第一槍。這是大家的共識。
其實,共產黨發動針對國民黨的武裝起義,普寧暴動是在南昌起義之前。1927年5月,5千多農軍在普寧發動起義,殲敵一個營。用起義領導人李運昌(1925年,17歲的李運昌經李大釗介紹,進入黃埔四期,同年入黨。)話說:
“這是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后,共產黨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的第一槍。”
但是,由于規模小,地方編,影響有限,這個“第一槍”并沒有被正史承認。
目前,史學界凡是涉及對南昌起義評價問題,一般都采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的說法。
這一提法形成,原于文革中,造反派聲稱要把9月9日的秋收起義,定為“建軍節”。
時任解放軍代總長楊成武,向毛主席進行了匯報,毛主席說:“八一不能改,這是很重要的一天,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朱德曾明確指出:南昌起義,“明確地指出了中國革命的政治方向,它是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和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開始。”
史實告訴我們,從建黨到大革命時期,黨對軍事工作實現黨的綱領、任務和目標作用的認識,十分不足。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境地,任人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仁人志士都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但怎么走也走不通;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列主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舉起救國救民的大旗,但中國革命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卻誤入了右傾投降機會主義道路……
大革命失敗和國民黨的屠殺,使中共對軍事工作認識發生根本轉折,南昌起義,正是這一轉變的標志。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的模式,基本上照搬蘇聯做法,尤其是國共合作以后,黨的工作基本點建立在幫助國民黨發展,共產國際所做的努力,在1926年前,也全在幫助蔣介石強大……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我們黨過去的錯誤,就是忽略軍事,就是不要軍隊,只有在軍隊里派黨代表,后來蔣介石把黨代表一一驅逐,進行清黨,由共產黨直接控制的軍隊,就只有葉挺的獨立團。”
南昌起義后,中國革命一掃大革命失敗后的陰霾,進入氣勢磅礴的土地革命新時期,中國大地武裝斗爭風起云涌。
“南昌起義,功在第一槍。”
它使千百方革命群眾,在黑暗中看到曙光,看到希望。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由此誕生,第一面軍旗由此升起。它代表和昭示的是發展的方向,是奮進的燈塔,是鑄就中華兒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歷史是一個永恒的坐標,南昌起義,是在白色恐怖蔓延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黨為了挽救革命失敗,在強大敵人面前,決定由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率領黨掌握和影響的國民革命軍2萬余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面臨“趕盡殺絕”,中國革命,處于“命懸一線”緊急關頭的奮起一博!它不僅展示了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敢于擔當的英雄氣概,而且使共產黨人深刻領悟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真諦。從此,揭開了中國共產黨走向領導中國復興圓夢的領導核心地位的大幕。
習近平總書記對南昌起義的歷史背景,說了一段意義深刻的話,他說:“正當大革命如火如茶的時侯,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向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舉起了血腥的屠刀。一時間,神卅大地籠罩在腥風血雨之中,中國共產黨面臨被趕盡殺絕的嚴重危險,中國革命處于命懸一線的緊要關頭。在嚴酷的斗爭和血的教訓中,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沒有革命的武裝就無法戰勝武裝的反動派,就無法擔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就無法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就無法改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遠。”
習總書記的話,字里行間,透視出了一個重大的真理:南昌起義不僅是黨獨立領導的武裝斗爭的開端,而且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覺醒,是黨走向新生的重要轉折。
二是南昌起義,功在上井岡
史學界多把南昌起義的句號,劃在潮汕失敗后的流沙會議上。據徐巍介紹,八一館編寫的《南昌起義》一書,綜述中,原稿對朱德艱苦轉戰一段記述,原有近萬字,按照中央黨史征集委的要求,壓縮成幾句話。表明黨史界對朱德上井岡與南昌起義關系的認知的態度。
1961年2月,朱德由省委書記楊尚奎陪同,參觀八一館,參觀結束后,請朱德作指示,朱德說:“你們也許還有些問題要問我,我回到北京以后,如果有機會,我會邀請一些老同志座談回憶,寫點東西給你們。”
朱德后來果然這樣做了,1962年6月,發表了《從南昌起義到上井岡山》,把南昌起義與井岡山斗爭緊密聯系在一起,表明了他莊重的態度。
朱德在參觀中,在井岡山會師的油畫前,靜靜地凝視了很久,說:“起義部隊到了井岡山,和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力量壯大了,更重要的是開始找到了開展武裝斗爭的正確道路。這時,經過了無數艱難險阻,許多同志英勇浴血犧牲,才終于創造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朱德的話,意味深長。
我們以前宣傳南昌起義,往往只講“第一槍",而對朱德上井岡,這意義更深遠、更重要、更關鍵、更艱難的這一步,卻很少提起……
對南昌起義,功在上井岡的意義,認識最深刻的,應該是毛澤東。文革中,當有人提出朱德是“黑司令”,要批判朱德時,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不管這個同志后來犯過多少政治路線錯誤,他把一支部隊帶到井岡山,這是一個大功,保留了很多干部,所以寫歷史總是把這件事寫上。”
在毛澤東心目中,朱德上井岡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
正是朱德,在起義軍主力失敗,不少人主張散伙時,朱德振臂一呼,八一南昌起義旗幟不能丟。武裝斗爭道路一定要走下去。我是共產黨員,有責任把南昌起義種子保存下來!
也正是朱德,在這支部隊師團干部先后離去,部隊就要瓦解之際,朱德發表了天心圩講話,給大家指明了勝利的方向,在陳毅、王爾琢的協助下,通過“贛南三整”,終于把部隊穩定下來;也是朱德,在率領起義軍西進千里轉戰中,通過開展游擊戰,特別是通過和范石生合作,使頻將潰散的部隊,得以生存和發展,終于迊來了朱毛紅軍誕生,使起義軍成為井岡山中堅力量,成為中國革命骨干力量。
朱德率領起義軍艱難轉戰,功不可沒;
朱毛紅軍誕生,名楊天下。
三是南昌起義,功在鑄軍魂
南昌起義,不僅開創了一個新時期,誕生了一支新型人民軍隊,而且開始了鑄造我軍軍魂的偉大實踐。
早在建軍80周年,2007年7月2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題為《偉大壯舉 不朽軍魂》一文,文章寫道:“南昌起義揭開了鑄造人民軍隊軍魂的序幕。"
在慶祝建軍九十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軍隊軍魂鑄造,作出了深刻論述,他說:“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本,強軍之魂。”要“把這一條當作軍隊不變的軍魂”。
他還說:“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發端于南昌起義。”
“朱德同志從一開始就注重思想建軍,政治建軍,他領導南昌起義余部進行‘贛南三整’,在部隊建立黨支部,實現黨對軍隊的全面領導。”
南昌起義全過程,生動地詮釋了習總書記講話精神。
我軍軍魂的鑄造和形成,“發端于南昌起義”,隨著革命實踐不斷深入,軍魂鑄造得到不斷豐富與發展。
從南昌起義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南昌起義功在鑄軍魂的生動軌跡:南昌起義前,中央就決定“組織前敵委員會,指揮前敵一切”。
1927年7月27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在南昌成立,并對南昌起義作戰計劃,起義時間,起義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等事項,進行了研究。標志著南昌起義,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前敵委員會的設立,開創了黨對軍隊領導的新模式,作為中共指揮軍事工作,這也是第一次,意義十分重大。
特別是起義開始,不僅任命了由中共黨員擔任各級部隊黨代表,而且在軍隊設立了師、團黨支部和連黨小組,體現了黨對軍隊全面領導。
尤其是起義軍南下主力潰散后,面對部隊混亂渙散形勢,朱德果斷進行了“贛南三整”,有力地鞏固和穩定了部隊。
南昌起義的參加者楊志成,在回憶起義軍西進這段艱難日子說:回想起來,當時部隊之所能保存下來,是有一種巨大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黨的堅強領導”
朱德在回憶“贛南三整”時說:“通過這次整頓,部隊走向統一團結了,紀律加強了,戰斗力也提高了。”
在大革命失敗的低潮,在面對生與死的考驗面前,起義將士對信念的執著,對黨的忠誠,顯得尤為重要。起義軍永遠奮戰在黨的旗幟下的決心,在以后的建軍中得到了繼承和發揚,“聽黨指揮”,已成為我軍不變的軍魂。
習總書記在建軍九十周年對我軍歷史功勛總結中,論述了“六個偉大力量”,在南昌起義中,己開始顯現:
“功在第一槍”,就是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血性膽魂,敢于斗爭,敢于擔當,敢為人先的戰斗精神的生動寫照;
“功在上井岡”,就是朱德、陳毅在起義軍行將潰散,面臨絕境的茂芝會議上,毅然拋開原來方針的束縛,作出北上西進的偉大決策,走上了一條以農村為中心的正確道路;“功在鑄軍魂”,則深刻揭示了起義軍“之所以能攻堅克難,戰無不勝,發展壯大”,關鍵是起義將士聽黨指揮、為崇高理想而英勇獻身的執著追求。
結 語
在建軍九十周年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南昌起義的歷史功勛,作了深刻闡述,他說:
“南昌城頭的槍聲,像劃破夜空的一道閃電,使中國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奮起的力量。南昌起義連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其他許多地區的武裝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
習總書記高屋建瓴,對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概括,為我們研究南昌起義提供了基本遵循。筆者熱切期望,史學界專家、學者們,在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指導下,南昌起義的故事,越講越精彩,南昌起義精神,一定能發揚光大。
今天,在全國、全黨、全軍隆重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重溫毛澤東“槍聲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理論,重視南昌起義歷史的研究,為實現習總書記新時期強軍目標,更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備 注:此文已刊登江西省黨史文苑雜志社巜黨史文苑》2019年7月。
附件:作者周根保同志簡介

周根保同志,江西豐城人,1947年4月出生人。1965年7月入伍。在部隊上,周根保同志歷任班長、排長、副指導員、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師副參謀長、師參謀長、軍分區參謀長、軍分區司令員等。在地方,周根保同志曾任中共南昌市委常委,現任南昌八一精神研究會執行會長,江西省紅色文化研究會第一副會長等職。
周根保同志于2002年從軍分區司令員高位上退休。但他退而不休,繼續潛心研究、弘揚八一精神。在十多年里,周根保會長將南昌人創立的“八一精神”概念一一落實到位,通過不懈的筆耕,先后撰寫、發布、出版了《不朽第一槍》、《軍魂永駐》、《南昌城頭的槍聲》、《朱德:改變南昌起義命運的的人》、《周恩來:領導中共打響第一槍的人》、《疑固在歷史上的忠誠》、《葉挺在南昌起義中》《劉伯承在南昌起義“二三事”》、《南昌城頭的槍聲》《今天:為什么要重視南昌起義研究》等等有關南昌起義的研究專著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