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聚焦教學創新,提升教學水平,近日,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于大學城圖書館二樓學術報告廳開展系列學術講座活動。本次講座特邀請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周曉虹教授作“一門課程具有吸引力的五大要素”主題講座。吳曉萍校長主持座談會。
講座現場
周曉虹教授
作為一名擁有將近40年教齡的老教師,周曉虹教授在講座開場分享了自身的教學經歷,向在座師生傳授了如何在說話時剔除冗余的字詞,他表示,客觀來說每個人最終都能成為“講演家”,“出口成章”也可以通過練習習得,但這需要在日常的每一次講演中都有意識地避免多余的字詞,更需要向上攀爬的決心,與自我磨礪的意志。通過分享自身的經歷,講座也由此過渡到當天的講演主題“一門課程具有吸引力的五大要素”。
周曉虹講授認為,“扎實功底是一門課程具有吸引力的基礎”,是形成吸引力的第一個要素。他強調,大學是國家騰飛的引擎,大學能夠豐富國家精神層面的內涵,而在大學里知識的更新靠的就是我們大學教師的知識體系,因此教職員需要做到功底扎實,這包括對學術主要內容、研究方法、未來趨勢等都要明確清晰。
周教授結合自身的經歷,將功底扎實分為三個步驟,一是真切地對自己投身的學科有內心的熱愛和敬畏,用馬克斯·韋伯的話說,將學術作為我們自己的“志業”,不做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學者,永遠懷揣著不違心的追求。二是接受相對完備的專業訓練——“個人只有通過最徹底的專業化,才有可能具備信心在知識領域取得一些真正完美的成就”,從而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三是用志不分,對投身的學科和研究的問題長期不懈的關注。并以自己28年來關注同一個領域的研究,出版書籍《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代際革命》舉例,分享了個人的感悟,強調要以生命之有涯對知識之無涯,對投身的學科和研究的問題長期不懈的關注。
“想象力豐富是吸引力提升的翅膀”,也是形成吸引力的第二個要素。周曉虹教授用文化反哺、女博士的困窘及抗戰期間中國為何有那么多漢奸幾個案例表明,作為一個社會學研究者,如果能夠具備社會學想象力,就能夠準確地解釋社會社會及其變遷的意義。社會學想象力的核心是,我們不將社會事實的解釋還原到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層面,我們應該將其置于社會結構或社會變遷的背景上予以解釋。
而除此之外,周曉虹教授介紹,博覽群書跟師生互動同樣在課程的吸引力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分別是“一門課程具有吸引力的五大要素”的第三個與第四個要素。尤其師生的互動能夠營造吸引力四溢的氛圍,教師可以通過運用羅森塔爾與皮格馬利翁的期望效應,主動鼓勵學生,為學生勾勒符合自身的期望藍圖。
講座最后,周曉虹教授表明,“出口成章是吸引力油然而生的引信,是課程具有吸引力的最后一個重要要素。”這也回到講座最開始的話題-“做一位不說冗余話詞的講演家”,口才是一種表達手段,也是一種說服途徑,同樣也是一種吸引方式。周教授總結道,“但口才并非是天生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付出行動,勤加練習才能收獲成功。”
陳志副校長對周曉虹教授為在場師生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演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表示周教授40年教學經驗的深刻總結與科學凝練幫助“聚焦教學創新,提升教學水平”的系列活動提升了水平層次,傳授了教職員工們在教學生涯中安身立命的法寶,讓在座師生受益良多。(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新媒體中心 供稿)
周曉虹教授為圖書館簽名留念
參會領導會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