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為居民 巾幗抗疫顯擔當
——記第七屆濱海新區道德模范王鳳榮
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心中,她是任勞任怨地“開心王姐”;在社區居民的眼里,她是風風火火的“王主任”;在街道干部職工的口中,她是干勁十足的“女漢子”。在新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區中,她以一名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舍小家為大家,做實做細社區創文工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帶動身邊人參與創文工作;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無論是前期的值守防控還是當下的組織居民打疫苗,她一直在一線忙碌著,有時候直到深夜才能休息片刻。她就是古林街福匯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憑借其敬業奉獻精神獲得第七屆濱海新區道德模范稱號。“獲得這份榮譽后感覺肩上的責任更重了,要做好表率,不能有辱這個稱號。”王鳳榮說。
一線抗疫顯擔當
“我們是古林街第一批打疫苗的社區,符合接種要求的1300多人要都要梳理清楚,然后打電話通知居民。”在采訪王鳳榮的當日,直到晚上11點多,記者才收到了王鳳榮充滿歉意地回復,原來白天一整天她都忙著通知居民打疫苗、在現場做維護工作,以便讓更多居民順利接種疫苗。
事實上,自從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她便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守護著社區6000余位居民的健康。她帶領社區利用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工作中日趨成熟的在職黨員聯絡站、黨員平安志愿服務隊、學雷鋒志愿服務驛站等平臺,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織密社區疫情防控網。社區工作中她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哪里有問題,她就沖到哪里,經常給大家鼓勁兒,“我們是堅守前線的戰士,是戰士就不能做逃兵!”社區居民都說,王書記真不像是一個拖著傷體、年近50歲的人,干起工作像拼命三郎。接到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任務后,她立刻將孩子送到親戚家中,帶著歉疚告別多病的母親,匆忙趕到單位,連飯都來不及吃上一口。福匯園社區居委會轄區內有3個小區2000余戶居民,外來人口多,防控形勢十分嚴峻。每天王鳳榮從早晨7點開始都要連續工作14個小時以上,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用自己的行動豎起一面基層抗疫旗幟。
打造創文綜合示范社區
王鳳榮敬業奉獻的工作精神還表現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的工作中。在一次巡察中,王鳳榮不小心把尾骨摔裂,醫生建議臥床休息兩周。她急得上火,顧不得身體狀況,趴在床上用電話安排布置工作,實在不放心,就晃著身體到現場指揮。她說作為社區黨委書記,必須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經過幾個月的籌建,福匯園創文綜合示范社區建成,短短兩周時間,就接待全區300多位慕名前來的參觀學習者,對新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工作起到了重要示范引領作用。
她組織創建的“雷鋒書屋”“學雷鋒志愿服務驛站”,作為新區“創文綜合示范社區”樣板,已成為社區居民高度贊譽的“民心工程”;成立了濱海新區首個社區科普大學福匯園社區學院,每周開展環保、手工制作、養生講堂等特色課程,居民不出社區,即可學到各類科普知識,“科普零距離”榮獲濱海新區精神文明創建優秀項目;建立了“古林街八極拳”“面塑”等非遺項目培訓基地,“我愛非遺”傳承等多個項目榮獲新區最受市民歡迎的精神文明創建項目,強化“關愛、感恩、回報”中華傳統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她把居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開展社區服務,精心實施惠民工程,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定期走訪慰問殘、困、單親家庭,開展扶殘助困幫弱等活動;建立集剪紙、布藝、編織為一體的傳統文化手工藝品創作基地,弘揚傳統文化;組建舞蹈隊、太極隊、模特隊、合唱團等文藝團隊,以積極、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凝聚正能量。(津濱海訊 記者 范炳菲 王鳳榮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