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新中國氣墊船技術共成長
——青年夢想家“歲月留聲”第40期佟福昌老人采訪
日前,為了慶祝國際志愿者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年夢想家志愿服務中心用實際行動踐行公益,六名志愿者一行開展了第40期歲月留聲敬老志愿活動。

這次我們采訪的是一位有著60年黨齡的老黨員——佟福昌老人。佟福昌老人87歲,生于1934年,畢業于沈陽航空工程學院(現為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飛機制造專業。22歲畢業后被分配到沈陽飛機制造廠。2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自從入黨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初心,這份初心就是“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佟福昌老人是一位不太愛表達的老爺爺,但說起自己的老本行——殲擊機、氣墊船,仿佛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的為我們講述起來。

他的工作單位——沈陽飛機制造廠(現沈飛集團),被譽為“中國殲擊機的搖籃”,共研制多種型號數千架殲擊機,創造了中國航空史上一個又一個第一,為我國航空武器裝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都曾親臨沈飛視察,對沈飛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和關懷。
1956年,22歲的他分配到沈飛的崗位上,這一干就是幾十年。從開始的時候只能用蘇聯提供的圖紙仿制殲擊機,到殲8開始,終于實現了自主研制生產。由于他悉心觀察、勤于總結、善于積累,在崗位的方寸之地練就了一身的“看家本領”。
1965年,他在沈飛主持研制新興的交通運輸工具一氣墊船的工作,在國外技術封鎖的情況下,勇于探索氣墊技術。三年時間設計制造了三個型號氣墊船,在海軍北海艦隊和黑龍江省軍區邀請下DⅩ2和DⅩ3氣墊船在旅順海軍基地和哈爾濱松花江上試驗航行取得圓滿成功。氣墊船在車船不能行駛的沼澤地通行無阻,為油田開發開采做出了貢獻。

1965年7月25日,賀龍元帥視察沈飛期間,他曾作為主要技術人員為國家領導進行了詳細的現場講解,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為這個時刻留下了永久的紀念。
文革結束后的1979年,他調到天津大沽船廠任技術科長、總工,后任廠長兼黨委書記。20世紀80年代大沽船廠生產建造的幾個型號的氣墊船交付給海軍,其中722是一艘最大的氣墊船,可裝載全副武裝的戰士150名。1988年,他在南海艦隊湛江基地培訓海軍陸戰隊一年,講解氣墊船的原理構造航行特點與駕駛技術,為海軍裝備使用氣墊船培養了技術人才。

如今,即便已經步入暮年,年近90歲的他仍無時不刻不在關注國防建設,無論是為我們講解老照片還是為我們展示手機微信中他精心保存的新一代氣墊船下水試驗的視頻,眼睛里仍然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語言中也流露出了他對自己曾經從事事業的熱愛和留戀。(附氣墊船視頻)
提起對青年一代的忠告,他說:
要熱愛學習。高中時代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時刻,要多讀書,打好基礎,多積累,開闊視野;只爭朝夕、時不我待。將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為國家做出貢獻。

要選擇奮斗。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富有朝氣,飽含激情,風華正茂。青春也是人生最奢侈的時光,每個人只能擁有它一次。不奮斗則不進步,無奮斗則無改變。
國家需要像佟福昌爺爺這樣的工匠精神,更需要青年一代繼承發揚老一輩的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特別是在奮斗“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的關鍵時刻,更要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文字/劉荔 潘悅然 攝影/任小川 徐小雅 王鑫雨 編輯:周瑩 審核: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