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修復是國土整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綠水青山建設的關鍵環節。7月11日,長江師范學院綠色智慧環境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團隊中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團隊,通過開展礦山生態恢復不同類型地塊恢復植被篩選研究、采石場周邊植物樣方調查等活動,為礦山生態恢復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合力打造綠色生態礦山。
(羅詩楊同學在王春輝同學的幫助下登樣方采集地)
午餐后,綠色智慧環境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團隊中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團隊開始了他們的行程。小雨淅瀝,也無法澆滅他們調查的熱情,山路坎坷,也無法阻止他們前進的腳步。同學們首先來到采礦區觀察了需要恢復的礦山實景。隨后,在該院派遣到礦山進行生態環境恢復指導的專家教授的帶領下,科研團隊前往采石場進行其周邊植物樣方調查,隊員們進行了明確的分工,選取樣地、科學測量、準確記錄。通過對重慶鴻慶達產業有限公司下屬瑞拓礦業有限公司南川區采石場周邊未受損植物資源的實地調查,對植物群落結構做綜合分析,并和礦山受到損害的植物多樣性作對比,找出各群落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得出在人為干擾下,南川區植物群落自然演替的過程。
(李武斌老師帶領同學實地考察礦山)
(李武斌老師為同學們講解礦山土壤問題)
途中,該院派遣到礦山進行生態環境恢復指導的專家教授不僅一直在耐心地為成員們解疑答惑,還在為成員們一一介紹沿途的植被類型和山體知識,如喬木與灌木的區別、滑坡的形成等。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成員們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直觀感受相結合,開闊了成員們的視野,為成員們開辟了“第二課堂”,促使他們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強化了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充分融合。
(礦山樣方調查合照)
前期調查是后期之本,本次的礦山實地考察以及采石場周邊植物樣方調查為后期的科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恢復礦山的綠色生態,雖然長路漫漫,但是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團隊的成員們戮力同心,積極響應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牢記“礦山恢復我先行,青山綠水記心中”的口號,讓礦山從粗放式、破壞式發展模式轉變為綠色、健康、安全式發展模式,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通訊員 彭文 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