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道誕生于書房,源于古人閱讀書寫的過程,平實自然。古時文人眼中的書道,是富有生命力的、鮮活豐滿的、意趣盎然的。”閻景山老師的書道,亦是“無一字無古人,無一筆無來處,無一筆無自己”。

他時時刻刻都在期許著當代“書道應該回歸書房案頭,回歸文人的耕讀生活”。“曲徑通幽處,禪房草木深。”自1995年“景山書法藝術工作室”成立至2000年創辦“景山書法藝術學校”始,閻景山老師課徒授業二十四年,桃李滿門,新秀競起,不啻為傳統文化的回歸地,音樂、書法以及天然生成的耕讀空間一應都在。誠如“吾齋之中,不尚虛禮。凡入此齋,均為知己。高山流水,忘形笑語,不言是非,不慕榮利。清茶好酒閑談古,運筆撫琴適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小隱于山,大隱于市,名不近,利不謀,其逸者與誰而歸?

書法里蘊含著閻景山老師的人生,常常聽到“字如其人”的說法,這句話是說,從一個人的寫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情,字如其人,亦如人生,而我始終認為書法更是人生寫照。字是人寫出來的,一長一短,一橫一豎,一撇一捺;人生也是人用行動寫出來的,一旦一夕,一張一弛,一善一惡。人生百態,我們當從中啟迪人生,感悟人生。閻景山老師的作品中,不論是筆的走勢,線墨條,還是書寫內容,總透出濃淡相宜,揮灑自如的雅致:“名韁利鎖非吾愿“,“庭草經霜老更綠”,“人生當效東籬菊”,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上善若水,執筆寫的都是自己的人生旅程,字味如人生。

細品閻景山老師的四字榜書,作品中透著滄桑和從容,流暢大氣,靈動,欣賞之余,亦感覺到蘊藏著閻景山老師對世事的參悟,是珍惜,是善待。書法人生,是對美與善的追求和傳播,是對自己與他人的勸勉,也是書法藝術的境界吧!

重新回到筆墨。凡經典作品必有其成為經典之理:符合一定的審美觀,其形成過程會遵循或者有獨特的某些“規范”。從共性上講,是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等。就每一位書家來講還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的“理”。從表面看,閻景山老師用筆知道其所取法對象的個性化特征之后,進一步深入探究其內在的規律,通過執筆的高低,把筆的松緊,提按的幅度,書寫速度的快慢,行筆的角度大小,筆鋒轉換的時機等等,使筆下的書寫狀態和結果暗合古人,再加上其書寫過程中全身心的投入,筆在自然的延伸中形成蘸墨出現的些許枯筆,形成錯落有致潤燥對比,這種受性情驅使、自然平和的個性書寫,不自覺地幻生出新境界來,而內中的筆法之趣更是“粲粲彬彬其可觀”,熟稔于隨形就勢,不刻意求工,筆鋒一轉一捻之間,便是風日水濱,鶯歌燕語,給讀者很美的視覺享受。

因長期專注于深厚的文字研究,又敢于大膽調和先人筆意中古調深沉的暮氣,使閻老師筆下的作品既質樸古雅、又瀟灑清麗,盡管是通常人不易辨認的篆籒氣象,但蘊含在每一個字和每一個線條中的性情、才情、篤定、詼諧等特質,給人的感覺卻是清晰的。內中篆的婉轉、古厚、蒼樸即手便得,幾乎把人帶入漢字端倪,溯其源頭,轉益多師,與古為友,內中篆意如春陽雨露深深滲入,顯出非凡生機。

這對于一位普通書家而言是很難做到的,尤其是在當下!這些寶貴的藝術經驗猶如潑在生宣上的水墨,雖緩緩地滲入,但卻力透紙背,因此賦予了閻景山老師特色鮮明的創作風格,人謂,日有秋冬春夏,月有陰晴圓缺,人有喜怒哀樂,然而,無論何時何地、何年何月,我們終會看到并理解真正優秀的書者為藝術創作而付出的艱辛與不易!(作者:鄭啟軒)

藝術簡介: 閻景山,筆名愚木,別署雙逸堂主、三問齋主?,F為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教育委員會理事、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書協會員、中國黃河草書研究院副院長、中韓書畫藝術交流協會常務副主席。

書法早年潛心二王、趙孟頫,后攻米芾、蘇軾、張瑞圖,旁涉宋元明清歷代諸家,繼而用功于漢魏諸碑。近年多追求以籀篆筆意入行草書的探索與實踐。書涉正、草、隸、篆,諸體皆擅,以行草、正書為長。碑帖兼容、功力深厚,書風飄逸灑脫、放朗大氣。既有傳統文人書法的淳和典雅之美,又具勁健豪放,淋漓痛快的時代感染力。尤其對書史書論研究頗深,底蘊豐厚,見解獨到。
1995年建立“景山書法藝術工作室”,2000年創辦“景山書法藝術學校”,課徒授業二十五年,桃李滿門,新秀競起。2002年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教育委員會授于全國“百佳書法教師”稱號。出版有《閻景山書法集》、《閻景山小字作品》、《閻景山書法藝術》。央視網、人民網、中國網、新華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等百余家主流媒體先后專題報道,中央電視臺《魅力故鄉》欄目做了專訪報道。